抗原 11‘
一、概念
二、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 异源性(自身、非自身)
- 分子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
- 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较强、脂质和核酸较弱)
- 物理状态(颗粒比可溶性强)
- 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三、抗原决定簇:
- 又称抗原表位,是存在于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四、抗原的交叉性
- 不同物质之间可能出现共同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
五、抗原的分类
按抗原性质
- 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细菌病毒蛋白
-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简单小分子如多糖、类脂、药物
按抗原加入和递呈关系分类
- 外源性抗原:通过吞噬或吞饮作用被APC从细胞外摄入的蛋白抗原
-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核成的,如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病毒抗原等
按抗原来源分类
- 异种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物质
- 同种异型抗原:来自同种动物而基因型不同的抗原(血型抗原、器官移植等)
- 自身抗原:来自自身组织
- 超抗原:只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 异噬抗原:与种属特性无关的抗原,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六、重要抗原
- 细菌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荚膜抗原、菌毛抗原、表面蛋白、分泌蛋白
- 病毒抗原:病毒表面抗原、病毒衣壳抗原、核蛋白抗原
- 真菌抗原:
- 其他抗原:花粉、药物、某些食物等
七、佐剂
概念:非特异性的改变或者增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种类
- 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氢氧化铝、明矾、磷酸酸钙
- 油水佐剂:油包水型、水包油包水型双乳化佐剂、弗氏佐剂
-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佐剂:LSP脂多糖、分枝杆菌
- 核酸及其类似物佐剂
- 免疫激活符合物佐剂:IL-2、IFN-Y、IL-1
- 脂质体
- 蜂胶佐剂
抗体 24‘
一、概念: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细胞转化为将细胞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二、结构
基本结构:
- 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
- 包括两条重链(heavy)和两条轻链(light)
- 重链和轻链均分为可变区(variable)和恒定区(constant)
- VH-VL:抗原结合位点
- CH1-CL:遗传位点
- CH2-CH2:补体结合位点
- CH3-CH3:细胞结合位点
-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IgM、IgE最后有CH4区与细胞结合
特殊结构:
- 连接链
- 分泌链
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与主要功能
- IgM:初次体液体反应、五聚体
- IgG:主要抗体含量最高(75-80%),唯一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
- IgA:血液中为血清型IgA(单体)、粘膜中为分泌型IgA(二聚体)(可分泌进入乳汁)
- IgE:单体存在、引起I型过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
- IgD:B细胞表面标志、与免疫记忆有关。
卵黄抗体:IgY(禽类的IgG)
四、多克隆抗体
- 将抗原注入动物体内免疫后分离血清、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
五、单克隆抗体
- 单B细胞X骨髓瘤细胞培养得到单克隆抗体
免疫系统 19‘
\[免疫器官 \begin{cases} 中枢免疫器官 \begin{cases} 骨髓(中枢+外周)\\ 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腔上囊(禽类特有) \end{cases} \\ 外周免疫器官 \begin{cases} 淋巴结 \\ 骨髓 \\ 脾脏 \\ 哈德氏腺(禽类眼窝内) \\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nd{cases} \end{cases}\]\(免疫细胞 \begin{cases} 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 (介导ADCC作用 ) \\ 辅佐细胞 \\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end{cases}\)
\(免疫分子 \begin{cases} 细胞因子 \\ 补体 \\ 抗体 \end{cases}\)
免疫器官
-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
-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哈德氏腺、骨髓淋巴等
免疫细胞
一、按免疫功能不同分为
- T细胞:细胞免疫、通过穿孔素、粒酶裂解靶细胞
- B细胞: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也有ADCC作用
- 杀伤细胞(K细胞):有抗体Fc受体,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ADCC
二、免疫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捕获、处理和递呈、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 单核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 树突状细胞(D细胞):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 B细胞
补体系统
一、概念
- 是一组不耐热的有酶活性的球蛋白,激活后有细胞溶解、细胞黏附、调理、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中和病毒、免疫复合物溶解、和清理等重要生物学效应
二、特性
- 在体内成分稳定
- 不受免疫影响
- 没有特异性
- 豚鼠血清中含量最丰富
三、补体系统激活
补体各成分在激活物作用下,以一定顺序连锁的酶促反应的方式将酶原转变为活性酶的过程,有三条途径:
- 经典激活途径(C1)
- 替代激活途径(C3)
- MBL途径
免疫因子种类和概念
- 白细胞介素IL:白细胞间的调节因子
- 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有三种类型:α,β(I型抗病毒)和γ(II型免疫调节)
- 肿瘤坏死因子TNF:促炎症因子 TNF-α和TNF-β
- 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
- 生长因子:刺激细胞增长
- 趋化性细胞因子
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及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其中淋巴结和脾脏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I内II外
- 内源性抗原MHCI:所有有核细胞均可表达
- 外源性抗原MHCII: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等专业递呈抗原的细胞。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致敏阶段 I内II外、外4内8
(一)、抗原加工和递呈
1、 外源性Ag的加工和递呈
外源性Ag→与APC结合→吞噬/吞饮→吞噬溶酶体(内体)→10-17氨基酸残基多肽→结合MHCII类分子→细胞表面
1、内源性Ag的加工和处理
细胞内Ag→ 细胞内蛋白酶体→ 多肽→ 内质网腔→ 结合MHCI类分子→细胞表面
(二)、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I内II外、外4内8
初始CD8+T细胞--MHC I 内源性抗原
- 抑制性T细胞Ts: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Tc/CTL(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利用穿孔素和颗粒酶杀死靶细胞或利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靶细胞死亡
初始CD4+T细胞--MHC II 外源性抗原
- 辅助性T细胞Th:协助作用
- 诱导性T细胞Ti
- 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TH:释放淋巴因子、诱导炎症反应
(三)、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
- 初次应答:具有潜伏期;最早产生IgM然后IgM下降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少,可能只产生IgM。IgA产生最迟,含量最少。
- 再次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大部分为IgG
- 回忆应答:再次接触抗原后可使抗体快速回升
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无免疫记忆只产生IgM.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 中和作用
- 免疫溶解左右
- 免疫调理作用
- 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 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变态反应 11‘
概念:致敏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分类:
- I 型(速发型或过敏反应性)
- II 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 III 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IV 型(迟发型)
分型 | 参与成分 | 机理 | 常见病例 |
I型 | IgE、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 过敏原致敏IgE |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花粉症、过敏性胃肠炎 |
II型 | IgM/IgG、补体、NK、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 抗体与滋生抗原靶细胞结合、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学细胞减少症、排异反应 |
III型 | IgM/IgG、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血清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 |
IV型 | APC 、Th1/TDTH、巨噬细胞 |
结核菌素变态反应、 接触性变态反应、 肉芽肿变态反应 |
抗感染免疫 16‘
\(\begin{cases} \mathop{非特异性免疫}\limits_{(天然免疫)} \begin{cases} 屏障结构 \begin{cases} 皮肤、粘膜 \\ 血脑屏障 \\ 胎盘屏障 \end{cases} 吞噬细胞 -> NK细胞、吞噬细胞 \\ 体液因素 \begin{cases} 补体 \\ 溶菌酶\\ 防御素 \\ 干扰素 \end{cases} \end{cases} \\ \mathop{特异性免疫}\limits_{获得性免疫} \begin{cases}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end{cases} \end{cases}\)
(一)、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概念:
特点:
- 生来就有
- 正常人都有
- 无特异性
- 无记忆性
体液因素:
- 补体: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 干扰素:抗病毒
- 溶菌酶:可水解细胞壁肽聚糖的碱性酶
- 乙型菌素:血小板释放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膜。
- 抗菌肽:光谱抗菌活性,对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也有效果
- C-反应蛋白:可激活补体系统和加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而起调理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
- 膜结合受体: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发挥抗菌、抗病毒作用
(二)、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概念:受到抗原物质刺激产生
特点:
- 特异性
- 具有一定免疫期
- 免疫记忆
组成与生物学作用
-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通过抗体实现
- 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和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
(三)、抗细菌、真菌感染的体液免疫
抗胞外菌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
- 抗病毒(抗外毒素的抗体)的中和作用
- 溶菌作用,可以在补体的参与下发挥溶菌作用
- 调理吞噬
抗胞内菌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 寄生细胞内的细菌统称胞内菌
- 防御机制---主要是特异性细胞免疫
免疫防治 19‘
\(获得性免疫 \begin{cases} 天然获得性免疫 \begin{cases}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 \\ 天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 \end{cases} \\ 人工获得性免疫 \begin{cases}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 \\ 人工主动免疫(疫苗) \end{cases} \end{cases}\)
(一)、疫苗
种类 | 分类 | 特点 |
活疫苗 |
弱毒疫苗 异源疫苗 |
优点:毒力弱 缺点:容易返毒,研制周期长、成本高 运输不便、需要冻干或低温保存 |
灭活疫苗 | 灭活疫苗 |
优点:研制周期短、使用安全、易于保存 缺点:接种剂量大、免疫周期短、接种时反应大 多价/联疫苗 |
还有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等
(三)、疫苗免疫接种
- 免疫途径:滴鼻点眼、注射、饮水、汽乌等
(四)、免疫失败因素
免疫学技术概论 19‘
概念: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
分类:
- 免疫血清学技术
- 免疫制备技术
- 细胞免疫技术
凝集反应(直接、间接凝集) 检测抗体是IgG和IgM拨片法和试管法、直接凝集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沉淀试验
IgG、IgM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法
放射性物质标记法 非常灵敏ng/pg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转印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